米乐M6如何规避室内空气检测治理陷阱
米乐M6 面对检测方法不规范、诱导购买甲醛治理服务等不良营销
如何规避室内空气检测治理陷阱
进入供暖季,由于开窗通风时间相对少,室内空气质量安全受到很多消费者关注。尤其是针对刚完成装修的房屋,一些消费者选择购买室内空气甲醛检测、治理服务。
相关调研显示,目前市面上一些企业通过宣传“甲醛致白血病案例”“家具装饰叠加超标”“无醛不成胶”等,制造“甲醛焦虑”,再通过不规范的检测方法甚至恶意调高检测数据,诱导消费者购买甲醛治理服务。
业内人士认为,室内空气质量安全关系居住者身体健康,消费者面对不良营销要提高甄别、选择能力,避免落入室内空气甲醛“假需求、假检测、假治理”陷阱;同时采取科学、准确、适当的举措,降低室内有害物质浓度,切实提高居家环境质量。
看资质、不轻信,多维度辨识检验检测机构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从事装饰装修材料、家具家电等产品检验检测的机构应该取得市场监管部门颁发的资质认定(CMA)证书。
中国消费者协会有关负责人提示,要正确辨识检验检测机构的资质。消费者可以要求检验检测机构提供相应CMA证书,或在市场监管部门网站上查询机构的资质信息。另外,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官网,可以查询到通过认可的相关建筑装饰装修材料检验检测机构和具备检验检测能力的室内空气检测机构信息,消费者也可以从中择优选择。
此外,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表示,检验检测机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广大消费者不要轻易相信“试纸”、简易“试剂盒”、“检测仪”的检测结果,这些检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难以保证,也无法作为索赔、诉讼的依据。
遵程序、不过度,谨慎选择甲醛治理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上门检验检测机构是否严格遵守工作程序也很重要。在具体操作中,正规检验检测机构应按照国家标准规定的程序进行取样和检测,包含现场采样、取回样品、仪器检测、出具报告等环节。消费者要注意对上门人员的身份进行识别,如要求上门人员提供相关身份证明、检验检测机构工作证件等;交接样品,一般不会通过邮寄,而且上门采样员人数应不少于两人。
目前,一些消费者出于从众心理,会过度购买一些甲醛治理产品。对此,陈音江认为,消费者应谨慎选择甲醛治理产品,很多产品性能未经有效验证,存在夸大治理效果、包装标识不清、伪造检验结果、提供虚假证明等问题,最有效的治理方法就是开窗通风。对于一些打着“免费、低价检测”旗号,实则兜售其高价治理服务的机构,消费者一定要提高警惕,避免上当受骗。
采取多种正确方法,降低室内甲醛等有害物质浓度
中国消费者协会有关负责人建议,消费者要合理控制装饰装修材料使用量。室内空间甲醛浓度既与材料甲醛释放量有关,也与单位体积空间装饰装修材料的使用量密切相关。当材料甲醛释放量越高时,室内空间能使用的材料量就越低。要在有限空间大量使用装饰装修材料,必须提高材料的环保等级,使用低甲醛甚至无醛材料。
业内人士提醒,开窗通风换气是最简单且经济的方法,通过增加室外的新鲜空气量,将含有甲醛的空气排到室外,可以快速降低室内甲醛浓度。
对于其他辅助方法,中国消费者协会有关负责人分析,空气净化器通过化学反应将甲醛分解为无害物质,市面上有多种类型的此类产品,消费者选择时应注意其处理效率及安全性。活性炭具有很强吸附能力,能有效吸附空气中的甲醛分子,消费者可将活性炭包放置在房间多个角落,但要注意及时更换,因为活性炭饱和后会再次释放吸附的物质。在养殖水生动植物方面,因为甲醛易溶于水,通过空气泵将室内空气中的甲醛不断引入到水缸中,定期更换缸里的水,也可以带走部分甲醛。(记者 齐志明)
米乐M6新闻分析丨追踪美国加州山火失控原因
米乐M6 新华社北京1月11日电 新闻分析|追踪美国加州山火失控原因
新华社记者葛晨 谭晶晶 郭爽
自7日起,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多地连续突发山火,火势不断蔓延失控。据媒体报道,截至10日过火面积超过37000英亩(约150平方公里),至少11人死亡,超过18万人撤离,超过1万栋建筑损毁,已造成数十亿美元损失。
此次山火缘何而起?为何失控?种种原因给人们敲响警钟。
多重自然条件“火上浇油”
加州南部呈多点燃烧状态,6处大火已肆虐多日。美国航天局卫星7日拍摄的图片显示,白色浓烟从洛杉矶县山火处升起,沿西南方向蔓延,延伸到太平洋上空。从美国媒体公布的图片看,东部伊顿地区和西部沿海的帕西菲克帕利塞兹地区两处大火从东西两侧夹击洛杉矶县。
美国国家气象局说,强烈的季风“圣安娜风”和降雨不足在南加州造成了“危急”的火灾天气条件。“圣安娜风”通常发生在10月到来年1月之间,干燥的阵风沿着内陆山脉的一侧流下,穿过狭窄的山地峡谷,向海岸方向吹去,而加州东部的内华达山脉阻挡暖湿气流,导致来自内陆的风翻过山麓后变成又热又干的“焚风”。美国航天局说,今年的“圣安娜风”时速超过100英里(约160公里)。
1月10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县阿尔塔迪纳地区,消防员正在努力扑灭山火过后建筑周围的热点区域。新华社发(曾慧摄)
美国总统拜登10日表示,阻止加利福尼亚州山火进一步蔓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酷热和干旱也导致这次山火愈演愈烈。加州山火每年都有发生,通常从6月或7月开始,可延续至10月。洛杉矶地区冬季第一场雨会在11月到来,能为大部分夏季处于休眠状态的植物提供水分,阻碍“圣安娜风”引发大规模野火的能力。然而,2024年洛杉矶经历了创纪录的夏季高温和酷热,10月以来的降雨量只有正常降雨量的4%左右,迎来了正常的“圣安娜风”却没有降雨,因此火灾季从10月一直延长至1月。
英国斯旺西大学山火研究中心主任斯特凡·德尔说,引发野火的关键因素是相对湿度低、强风和干旱。温暖的条件会导致相对湿度降低,低湿度加上强风会从已经干燥的植被中“吸走”更多水分,并增加其可燃性。一旦着火,强风会助长火势,而在陡峭的地形中火势燃烧得更猛烈、移动得更快,此外加州地区植被以易燃灌木为主,使得火灾情况变得更糟。
应急管理能力有待加强
多个消防栓没有水,是这次加州山火救援部门遇到的普遍问题。美国当地媒体评价:社区、居民房屋和企业建筑都在燃烧,但消防员无能为力。
据《洛杉矶时报》等媒体报道,消防员在扑救帕西菲克帕利塞兹的野火时,将水管插入当地的消防栓却发现没水。洛杉矶水电局首席执行官兼总工程师珍妮丝·基诺内斯表示,帕西菲克帕利塞兹的用水需求连续15小时达到正常水平的4倍,导致水压下降,市政供水系统并非为如此大规模火灾设计。
1月10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县阿尔塔迪纳地区,消防员正在努力扑灭山火过后建筑周围的热点区域。新华社发(曾慧摄)
据一些媒体的分析,由于消防用水量大,无法足够快地装满水箱,水的消耗速度快于工作人员供水的速度,导致消防栓缺水。帕西菲克帕利塞兹的消防栓依靠三个大型水箱,每个水箱容量约100万加仑(约378万升),这些水箱安装在高海拔位置,通过水泵注入水,再由重力输送到各消防栓。第一个水箱在当地时间7日下午干涸,第二个水箱在当晚干涸,第三个水箱在次日凌晨干涸。类似缺水问题在加州多场山火救援中同样出现。
洛杉矶县议员特蕾茜·帕克认为,消防人员不应该面对消防栓无水的问题,洛杉矶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长期不足。
拜登9日在一场白宫新闻发布会上说,洛杉矶一些地区的电力公司切断电源,以防止输电线着火引发爆炸和更多的火灾。美国《纽约邮报》报道,这也中断了为消防栓泵水的电力。
美国珀杜大学工程学教授安德鲁·惠尔顿说,除了消防用水的供应外,大规模的城市火灾还可能毁坏管道,导致管道泄漏大量的水,加剧缺水情况。
极端天气频发风险上升
独立气候研究机构“气候总站”近期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南加州的火灾天数显著增加。研究发现,美国西部的风助长的野火每年移动速度更快,过火面积更大,部分原因是植被越来越干燥。
英国廷德尔气候变化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助理马修·琼斯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虽然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确定气候变化在导致当前野火方面所起的作用,但“非常肯定”气候变化导致美国西部出现炎热、干燥、易发生火灾的极端天气的风险增加,而且在气候变化影响下,在通常的夏季火灾季节之外,易发生火灾的天气条件正变得越来越常见。
1月7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洛杉矶县沿海社区帕西菲克帕利塞兹,野火吞噬房屋。新华社发(邱晨摄)
英国生态水文中心科学家玛丽亚·露西娅·费雷拉·巴尔博萨认为,洛杉矶的火灾显示了极端天气将如何增加火灾风险。2024年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大雨很可能促进了植被的生长,而植被此后在长期干旱中枯萎,再加上强风,为野火蔓延创造了条件。
欧盟气候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10日发布新闻公报说,2024年成为自1850年有相关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全球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将持续加剧,高温会直接导致热浪、干旱和山火等灾害,并还会通过改变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引发更多极端降水事件。
米乐M6地热“温泉水”温暖“未来之城”
米乐M6 新华社石家庄12月30日电(记者落飞麟)“家里25摄氏度左右,温度令人很舒适。”冬至节气到来后,天气越发寒冷,然而家住河北雄安新区雄县温泉湖商厦小区的董春楼,在地热供暖的家中,却一点也不担心。
近年来,雄安新区合理开发利用地热能,来自地下的“温泉水”正在温暖“未来之城”。雄安新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雄安新区中深层地热每年可支撑供暖面积超过1亿平方米;浅层地热也能满足约1亿平方米建筑物供暖、制冷需要。目前,新区13个地热采矿权包含的地热资源可支撑供暖面积2500万平方米,已成为优化能源结构的重要力量。
不久前,雄安新区中交未来科创城二标段项目地源热泵系统成功试运行。在夏季,地源热泵系统通过机组将房间内的热量转移到地下,对房间进行降温,同时储存热量,以备冬天使用;寒冬来临后,通过加压泵将地下百米的热量“转移”到房间内进行供暖。通过地源热泵系统,预计整个园区冬季室内空调末端出风口温度能稳定在31至35摄氏度之间,室内体感温度在26摄氏度左右。
目前,中石化新星绿源河北公司在整个雄安新区的地热供暖面积达1200万平方米,为新区8万多户居民提供清洁能源供暖服务,每个采暖季可节约标煤约1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45万吨。
为进一步做好供暖服务,中石化新星绿源河北公司采用新能源智慧化生产运维管理平台、供热运行指导软件系统等数智化手段,通过数据实时采集、温度实时调控、问题实时监控,实现了每日供暖策略智能生成、供暖温度智能调节,有效降低了能耗、提升了供暖质量。
智能机器人在雄安新区人才家园地热站巡检。新华社发(刘东尧 摄)
在雄安新区人才家园地热站,一辆蓝色底座的“车辆”正在管线间转来转去。中石化新星绿源河北公司副经理张旭东告诉记者,这是公司引入的巡检智能机器人。“智能机器人在地热站开展24小时巡检,与人工巡检相比,数据采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均有提高,能够助力公司及时解决问题,让居民放心用暖、安心过冬。”张旭东说。
11月15日,中国能源研究会2024年地热学术年会在雄安新区举办。新华社记者 落飞麟 摄
雄安新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雄安已建设完成中深层、浅层地热和地下水自动化动态监测系统,开展了17个地块、总面积440平方公里的地热勘查。目前,科创中心中试基地3万平方米利用浅层地热的厂房已投入使用,新区新建片区800万平方米地热供暖区域,实现“地热+”清洁供热系统运营。同时,雄安不断探索工业化地热开采模式,积极申报国家地热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为“未来之城”建设持续赋能。
米乐M6新华鲜报丨高峡出平湖!看“万里黄河第一坝”新变化!
米乐M6 新华社西宁12月28日电 题:高峡出平湖!看“万里黄河第一坝”新变化
新华社记者汪伟、周盛盛、张龙
大坝锁黄河,高峡出平湖。
2024年12月29日是龙羊峡水电站成功截流45周年的日子。有“万里黄河第一坝”之称的龙羊峡水电站,在时代大潮中昂首挺立守护黄河安澜。
守安澜——
治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
2024年11月,龙羊峡大坝实现了“体检”与管理的全面智能化。管理部门可以精准判断大坝状态,及时发现并预警潜在风险。
黄河安澜再添新保障。
“龙羊”藏语意为险峻的沟谷,是黄河进入黄河峡谷区遇到的第一个峡谷。作为根治黄河水患和开发黄河水利的枢纽工程,拥有“万里黄河第一坝”的龙羊峡水电站在1979年成功截流黄河,黄河岁岁安澜从此有了保障。
从空中俯瞰水库,昔日湍急的黄河水,到这里已是碧波万顷的湖面,温顺而清澈。
一座178米高的水坝,在黄河上游造就了相当于1700余个西湖大小的“天湖”,创造当时国内最高坝高、最大库容、最大发电量等多项纪录。
这是2018年11月9日拍摄的冬日龙羊峡水电站全景。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难以想象,近半个世纪前,5万多名建设者在海拔2700米、年冰冻期长达6个月的高寒地带,完全依靠自主设计、制造、施工创造了这个惠泽千秋的伟大工程。
时至今日,龙羊峡电站依然是黄河流域库容最大的水库,它和下游刘家峡水库等共同承担黄河下游九省(区)的灌溉、防洪、防凌和供水等综合利用任务。
黄河安澜处,涌动文旅潮。
穿行在龙羊峡镇,一幢幢保留下来的旧式办公楼,带你感受火热的建设年代,体味“龙羊精神”;乘船游湖,两岸林立的奇石、幽深的峡谷,沉浸式感受自然的壮美……龙羊峡已成为许多游客心中的“中国科罗拉多大峡谷”。
龙羊峡生态旅游景区总经理程保明说,凭借自然风光与红色旅游资源,龙羊峡旅游日渐火爆,近两年游客量年均增长达30%。今年,龙羊峡全年吸引游客25万人次、营收超过2000万元。
这里,黄河故事加速书写。新业态也正铆足劲,迈向新台阶。
看“风光”——
水电之功,首在发电。
今天的黄河上游,大大小小的梯级水电站,连“珠”成“串”。龙羊峡正演绎滴水化绿电,水光互补新“风光”。
塔拉滩,距龙羊峡约130公里的一片荒滩,如今已是绿色为底、蓝色为盖的“牧光之城”。
“变化始于2013年,在绿色发展推动下,海南州在这里规划布局了光伏产业园区。”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绿色产业发展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切羊说。
目前,塔拉滩已成为全球装机容量最大的光伏发电园区,建成面积350平方公里。高低起伏的光伏板拼接成“蓝色海洋”,发出的绿电输送至全国各地。
这是2020年8月17日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绿色产业发展园区拍摄的光伏电站(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塔拉滩“新生”,不仅因为这里有丰富的光照、充足的空间,更因为得到龙羊峡水电支撑,解决光伏“昼多夜少”等发电不稳定的问题。“用水支撑光,这里的电,全部为清洁能源。”切羊说。
改变不止于此。光伏板遮挡下,塔拉滩风速降低50%,土壤水分蒸发量减少30%。加之,清洗光伏板的水流进土地,荒漠逐渐长出绿草。
2022年6月9日,羊群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的光伏电站内活动(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牧民也赶着羊群进入光伏产业园。“板上发电,板下放牧”的新模式在这片荒滩上诞生。人们把这里形象地称为“牧光之城”。
48岁的当地牧民叶多,靠着这片新牧场,养了近300只羊。“过去草场面积大,但产草量低,搞养殖要大量买饲料。如今省下饲料钱,‘光伏羊’也成了新品牌。”叶多说。
目前,光伏园区附近4个乡镇、13个村的3056户牧民因此受益。
观“鱼跃”——
驱车驶入龙羊峡库区,碧波荡漾的黄河吸引着八方来客。一间间农家乐招牌上,写着当地另一新特产——冷水鱼(虹鳟)。
家住龙羊峡镇的冯庭贵,养过牛,放过羊,却从未养过鱼。初次接触这种冷水鱼,他心中暗暗纳罕,“这能行吗?”
如今,已是龙洋知鲜(青海)股份有限公司捕捞队队长的冯庭贵谈起冷水鱼头头是道。
“传统吊网捕捞会让虹鳟鱼体内因紧张产生更多肌酸。我们现在用吸鱼泵连鱼带水直接送入车间,保证鱼肉质鲜嫩。”他说。
龙羊峡水库,全年平均水温12摄氏度左右,有5米以上透明水体,适合高原冷水鱼生长。龙洋知鲜(青海)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开始在这里投资,以规模化、智能化方式养殖虹鳟鱼。
2024年10月18日,龙洋知鲜(青海)股份有限公司员工给冷水鱼降温。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记者在水库看到,养殖网箱内,一根管子匀速晃动,将饲料喷洒入水。操作室内,养殖人员通过电脑,控制养殖过程。加工前,鱼水一体乘“电梯”出湖;电击后放血;覆冰后转运、加工;成品打包后,三小时内用冷链物流运往全国各地……
由于冷水鱼对水质要求高,公司还自主研发粪便收集器、水下清污器等环保设备。“保持水质就保证了鱼肉品质。”龙洋知鲜技术部部长马小军说。
在一系列养殖、环保技术支撑下,龙羊峡水库冷水鱼的出口额已占全国冷水鱼出口额的97%。
变化在继续,但不变的是“龙首”昂扬的姿态。